第 11 章 (5)

死去時的時間、理由,和原因。所以,每次我都會想一想珍貴人死的經歷。然而,當我将目光移向自己,每到這個時刻,我便從死之前的瞬間逃脫了。

我不羨慕珍貴人的人生,我唯一羨慕的,是她對死亡的銘記。

在我的一生裏沒有死亡。我的一生并未将死亡包含其中。我是不死的。我總能重新開始。就像我的肉身。我吃掉一根手指,手指還可以重新生長。我吃掉整個自己,自己還可以從頭再來。我沉默、靜止,我旁觀我表弟偉大的愛情,還時不時為他們的愛情添油加醋。如果沒有我,他們的愛情不會這麽悲壯,更不會傳為佳話。但我的所作所為僅僅只是添油加醋而已,而添油加醋,又僅僅只是為了使他們的愛情更加熱烈一些,如果沒有我,這愛情就會平淡和遜色許多,難道不是麽,沒有人嫉妒、阻撓、破壞,他們會淹死在他們的愛裏。

也為了在旁人眼裏,這傳世的愛情更有嚼頭一些。可他們從不感謝我。他們對我的态度激怒了我,他們從不說起我,不揣測我,不談論我,他們将我從他們的記憶和生活裏輕輕抹去。他們漠視我,視我為空無。

他們激怒了我。

雖說,那不過是我打發宮中生活的一個消遣法子而已。

既然,我明白我來宮裏只是為了扮演一個角色,那麽我何妨不扮演另一個角色,或者更多的角色。我不介意除了扮演一個皇後,再扮演一個醋缸,或是太後的另一只眼。

我有大量時間,用來研究與我的死亡相關的問題。宮裏每個人都想逃避這唯一深刻的現實,唯有我敢于知難而上,不為死亡動容。因為,我這一生裏沒有死亡。我翻遍記憶,尋找我來自的地方,每次在快要接近答案的時候,卻總是一無所獲。

為了研究我記憶之外的內容,我的死亡,或者說,我是如何輕易越過了死亡,我不得不重新回顧我的出生。但也許更有價值的是另一部分,我看不見的那部分。為了看見那些看不見的內容,我将重新回顧一些重要的片段。譬如,砸碎珍貴人的照相機,還有第十二位皇帝,還有冷宮……

我不介意回顧這些事,正如我不介意撕咬自己的身體,一次次品嘗死與生轉換的瞬間。在珍貴人的故事裏,我只關心那些我曾經在場,而珍貴人偏偏只是一筆帶過的地方。為了提醒珍貴人我的存在,也為了更正珍貴人的故事中不完善的段落,我不介意在珍貴人的講述中,加入我的故事。

我的故事,應該從入宮那天開始。

如果說我這一生有值得榮耀的時刻,那麽,由鳳辇載着入大清門,進午門,經太和門、中左門、後右門、乾清門,至乾清宮,步行過交泰殿,入坤寧宮東暖閣大婚洞房,便是不得不提的段落。畢竟這是尊貴如太後都無法企及的榮耀。

在我的鳳辇啓程前,皇帝要具禮服先至皇太後宮中行禮,再在裝點一新的太和殿舉行大朝,之後皇帝還宮,正、副使節去皇後府邸行冊立之禮,并奉迎皇後入官。在皇後與皇帝入婚房後,帝後要一起等候吉時,進合卺宴,行合卺禮。

就如同我知道我必然當皇後一樣,我知道皇帝心中期待的是後日将要迎娶的珍嫔。因此,在我們進合卺宴,行合卺禮之後,皇帝起身回養心殿之舉,并未引來我的驚駭。皇帝去哪裏本不需要解釋,也無需理由。我接受這個結果,因為我知道皇帝心中所想。我也接受他不發一言,默默離去的背影。

我獨自坐在婚床上,一整天過去了,我滴水未進,粒米未沾。我勉強吃了幾個半生不熟的饽饽。吃下後又吐出來。我看着一桌子的合卺宴竟毫無胃口。可我的确很餓。可也的确沒有一樣東西能讓我吃下。我拿起一只放在湯碗裏的木湯匙仔細觀賞。它是從一塊整木裏刻出來的。它光滑溫潤,樣子甚合我意。我想,它的味道或許不錯。我嘗了嘗。雖然不像我想象的那樣鮮美,但的确比得上皇帝看也未看一眼,動也未動一筷的盛宴。我慢慢嚼着這把木湯匙,一種新的味覺代替了我原有的口味,成為我日後欣賞的味道。在我只住一夜的婚房裏,我以極大的耐心細細品嘗,并吃下了一只湯匙。我漱口,重施丹寇。我發現自己其實意猶未盡。于是我又連着吃下另外三只湯匙。我将一只漆碗裏的菜食倒去。我又吃下半個漆碗。老實說,我不大欣賞碗上那層紅漆,不過紅漆下木頭的味道比湯匙要好些。之後我又吃了七雙筷子。看看窗戶紙,已經透出牛乳般的微光了。第二天,在慈寧宮向皇太後行過禮後,我搬進了鐘粹宮。

接下來,珍嫔和瑾嫔會從神武門入宮。她們一開始就以嫔位入宮。老實說,我也想看看,皇帝将如何度過這一夜。

三個女人入宮,都是在水仙盛開的時候。花很香,加之寝殿裏又熏了濃香,一整天,我昏昏欲睡。按理說,皇帝今日應該來鐘粹宮與皇後共進晚膳,以象征夫妻和順之意。既然我知道皇帝心儀之人是珍嫔,也知道皇帝不會留宿鐘粹宮,那麽,倒不如順水推舟。我推說身體不适,将機會留給珍嫔。這一夜,暗黑的宮裏亮起了一條彩龍,向着珍嫔的景仁宮而去。這一夜,整個後宮都是醒着的。此後,連着三個晚上,宮裏也都是醒着的。我雖然昏昏欲睡,卻未能入眠,我總聽到細碎的哭泣聲不知從何而來。我問我的貼身侍女韶顏,是不是聽到同樣的聲音。韶顏說,娘娘,您一定是聽錯了。我吩咐侍女去睡,我獨自坐在完全黑下來的窗前,外面有太監當班,連一只耗子都無法容身,不會有人這麽大膽。哭,不可能。

我凝神細聽,發現是水仙發出的聲音。是水仙在哭泣。我安靜地看着哭泣的水仙花,一朵一朵素妝帶露,楚楚可憐,的确惹人憐愛。但這是我大喜的日子,怎容水仙哭泣?為了消除這些聲音,我摘下水仙花,細心撕碎。大半夜我都在做這件事,哭泣聲卻依然不絕于耳。為了徹底消除這些不詳的哭聲,我将已經丢入瓷缸的水仙又拿出來。我用了前夜相同的辦法,吃下它們。花在我齒間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,這響動在我聽來甚為動聽。當我将最後一朵水仙吃下後,哭泣聲終于消散了。我勉強躺了躺,便起身整理妝容。每天向太後請安是雷打不動的節目。

作為從大清門入宮的皇後,我不美,而且蜂腰駝背。這的确有礙皇家顏面。因而,我在裝扮上花費心思,倒并不是為了彌補缺憾,讓自己光彩些或是引人注目些。我做了相反的事,我盡量隐藏自己,讓自己更加晦暗,更加不引人注目。我沉默少言,為了減少在典禮上出錯,我将本該由我主持的儀式轉交珍嫔。她聰明伶俐,比我年輕,又美貌,出現在典禮上也的确賞心悅目。而我自甘堕落,在太後太妃太皇貴妃貴妃福晉夫人女官的矚目之外。我總站在人群之後,要麽,與太監宮女為伍。我除了具有一個皇後的身份,便一直都是一個不相幹的人,我沒有從宮廷生活中得到過樂趣,卻也能安身自保。做到這一點,已經很不易了。

我縱容皇帝寵愛珍嫔,以至她終究變得膽大妄為。一開始,珍嫔只是偶爾穿一下男裝,在養心殿侍奉。可後來珍貴人恃寵驕縱,竟然與皇帝對換龍袍,假扮皇帝坐在龍椅之上。我向皇帝問安時被這一幕吓了一大跳。我盡量收緊口風,假裝并無所視,假裝我并未發現坐在龍椅上的不是皇帝,而是皇帝的侍妾。假裝我眼拙,假裝我對此事并不看重。我低頭問安,奉上茶盞後便退出養心殿。養心殿是皇帝和珍嫔的地方,我來這裏不過是自讨無趣,自取其辱。我走後,皇帝和他的侍妾會嘲笑我的笨拙和愚癡。

回到鐘粹宮,我坐了坐,便感到一陣迫切的饑餓。有很久沒有這麽餓過了。自打入宮,我便失去了對日常飲食的愛好。我厭倦了禦膳房送來的膳食,唯獨對木器還留有一絲好感。我命韶顏為我擺下七副木制碗筷。碗裏不盛湯不裝菜。我盤腿坐下,開始吃這些碗筷。我慢條斯理地吃着這些木器,漸漸高興起來。為了增加口感,我會蘸點兒鹽,或是糖,或是就着些許乳酪。大多時候,我欣賞木頭原有的單純味道。我一邊吃着這些精雕細刻的木頭,一邊想,盡管,我不在意皇帝和珍嫔的越制之舉,但也不該忘記皇後的職責。我應該給珍嫔一個小小的警告。我的想法正好與皇太後的想法不謀而合。過了兩日,太後便真的給了珍嫔一個警告。在我看來,太後罰跪的做法并無不妥,而珍嫔因此暈厥倒是顯出幾分造作。後來,珍嫔竟小病一場,調養了好一陣子。

我在鐘粹宮裏想着這一切,想着這件事的前前後後,我确信,這是珍嫔應有的懲罰。盡管,珍嫔年紀輕,可如果責罰能令其幡然悔悟,做到安分守己,這個責罰便是恰當的。說到底,這也是為了皇上。我盤腿坐在西暖閣的明窗下,一邊想,一邊開始咀嚼一塊檀香木飾件。我心情很好,檀香木在我的齒間軟和可口,釋放出絲絲蜜糖的甜味兒。食物帶來的滿足,會持續一段時間。在這段時間,我依舊站在宮眷們身後,與太監宮女為伍,默默無聞,身處背景之中。

在宮裏,我食欲不振,沒有人也沒有哪位太醫能幫我,我得依靠自己。經過一兩次婉轉的舉報後,我開始從教導皇帝的侍妾身上,領略到了滿足食欲的妙處。所以,每當口中無味時,我便尋一件珍嫔的錯事來為自己的餐桌助興。這位珍嫔,如果我稍稍留意,便能尋出不少錯事來。為什麽她絕口不提鳳辇被砸一事?這樁事着實丢人。為了安慰病愈的珍嫔,皇帝命內務府悄悄做了一乘鳳辇,放在珍嫔回宮的途中。皇帝此舉是為了警告我,我并不能因調教珍嫔而從他那裏得到好處。但皇帝沒有想到,這個警告于我而言又是多麽愚蠢。令人驚奇的是,珍嫔也未能從鳳辇上看出即将到來的責罰。珍嫔只當這是皇帝的賞賜,便乘鳳辇回宮。珍嫔沒有想到,八個人擡的大鳳辇,豈是一個小小的嫔能坐的?想來,珍嫔此舉是為了彌補我正在變淡的味覺。我立即聞到這次機會,我想,太後若遇見珍嫔乘八人鳳辇回宮,将會如何處置呢?太後會立即讓人動手砸了那乘鳳辇。這是無疑的。事情果然便如我想的這樣發生了。這也證明,我雖然在太後面前不受待見,卻總能與太後心有靈犀。

為珍嫔擡鳳辇的兩個轎夫被杖斃而亡。這等于當面羞辱了珍嫔,又大力提醒了她。珍嫔眼睜睜看着鳳辇被砸,轎夫當場斃命,的确受到很大的刺激。珍嫔在數月間一直驚恐萬狀,無法入眠。

當景仁宮的珍嫔因驚懼而無眠的時候,我卻得到了幾日難得的好睡眠。我并非有意報複珍嫔,我只是饑餓。禦膳房送來的膳食,多半裝在瓷碗裏。木制的碗筷并不是尋常所用之物。而且,每件餐具都有編號,以防宮中偷竊之事。我不能享用太多。鐘粹宮有許多擺放的木件,不打緊的,譬如筆筒、毛筆,各種器物下面墊着的木座,幾只梳妝匣,幾套梳子,這些都被我吃了,笨重的,譬如桌椅、床、榻、小幾,也都是固定擺設,萬不得已,是不能變更和損毀的。有一個月,我将炕上的一只香幾吃掉了一塊。吃掉的部分,第二天命人拿去內務府修好,再拿來。再吃掉一部分。這件事不能重複太多次。如果一只香幾總來回來去地修,勢必引來質疑。

為了排遣煩憂,我想到去東六宮不住人的宮殿裏瞧瞧。我對字畫不感興趣,只想看看每座宮殿裏所用的木材。我去了承乾宮。這座宮除了先帝爺的幾個嫔和貴人住過,一直閑置着。雖是閑置,倒也時常有人打掃清理。正間內懸乾隆爺禦題“德成柔順”匾額。我從“德成柔順”下走過。我從未留心着意,細細端詳過這座大殿裏我頭頂的這些構建。這次,我有意看了看。我仰頭看見的,是許多縱橫交錯的梁枋。梁枋上彩繪雙鳳,寬闊莊嚴。這讓我感到羞慚。我想,堂堂一國之後,竟如竊賊般只顧吃掉幾只碗筷,吃完後,還總擔心內務府的記檔與查詢,這的确有些丢人。即是吃,索性不如從幾個最大最正的梁枋開始。那幾個梁枋,選材上十分講究,多半遠途運來,木頭生長少則百年多則千年,又被小心切割,方方正正,成為棟梁。若吃,我為何不吃些方方正正的棟梁?只有這些棟梁之材才配得上我日益增長的胃口和母儀天下的品位。若只吃些精工雕刻的小件物品,不僅小家子氣,也難免不引人矚目。

自那日看見承乾宮裏的木舉架後,我便生出一份宏偉的信心。我不必小心翼翼、瞻前顧後為自己的飲食操心了。我應該放心大膽、心安理得、平心靜氣地吃,且要吃得符合禮儀規制。有這麽許多大殿擺在我面前,我還擔心什麽呢?差不多,我是宮裏最窮的皇後。當然,別的妃嫔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,不過,每個人都有斂財的法子,與其老是監視他人,不如小心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用度——除了應對饑餓,我的禮服常服吉服各種冠冕首飾都由內務府配置,何況太後也會送我衣服衣料,這些都不用過多思量和破費,唯獨每日膳食,是我不得不應對的。從承乾宮出來,我心下大安,我想明白一件事,像我這樣擁有不死之身的人,今後再不必為饑餓上心了。一座一座連綿不斷的宮殿,不過是我的糧食和糧食的儲備。

為了找一處合口的地方,我以東六宮為主,将每個大殿都嘗了嘗。

我随身帶了把蒙古小刀。我會先嘗一嘗門。門是建築中首先受到重視的地方,在選材上尤為精心。如果門的味道不好,那麽由此而入的正殿、偏殿、後殿,從一開始便帶着一絲鹹澀的味道。這味道可能是由我的印象所致,但如果印象總揮之不去,便成了整座大殿的味道。所以門尤為重要。我先後嘗了齋宮,奉先殿,成肅殿,寧壽宮,景陽宮,延禧宮,以及黃極殿。像齋宮這樣的地方,我略略舔了舔宮門上的一點木屑,就知道不合口味。齋宮是鹹的。也許正殿的梁柱口感不錯,但既然鹹的印象已經有了,我還是去別處為好。成肅殿是澀的,承乾宮我只吃了一點“德成柔順”,便放過了。那裏每天都有人往來清掃。景陽宮有一點腥味兒,而延禧宮則帶着焦煳味兒。事實上,最合口味的是鐘粹宮,可鐘粹宮畢竟是我的寝宮,如果我吃的目标是梁枋,我便不該以自己的寝宮開頭。總之嘗到最後,我定下的目标是景福宮。景福宮是甜而微酸的,而且位置再合适不過了。

景福宮我吃了兩年。我并不想吃毀這座宮殿。這座宮從建造之日起,算來也有二百多年,梁枋醇香綿長。木材的口感軟而耐嚼。木材與膳食的取材正好相反,膳食無論肉食菜蔬都以新鮮為佳,可木材反而以古老為上。上百年的木料已脫幹水分,日益累積天氣與季節帶來的影響。閃電雷鳴,風暴雨雪,都會在木材中留下味道的記憶。我嘗遍東六宮,發現唯有景福宮是最安寧的,從未遭遇過火災、水患、蟲蛀,以及被改造的風險。所有被改造過的宮殿,味道都是雜亂的,帶有拼湊的什錦味兒。而景福宮更像一座密殿,一直保持着未受驚擾的、連貫一致的醇香。景福宮的梁枋,木質緊密,規格統一,恰如罕見的珍禽。我命人徹底清掃了景福宮,尤其是梁枋部分。梯子不必撤去了,我說。我讓宮女太監候在宮門外,我沿着梯子登上梁枋。我在寬大的梁枋上走動,暗自計算可以吃掉的部分而不危及大殿。後來,我屈腿坐下,從邊沿開始。

當我坐在巨大的木梁上享用時,一時忘了所有的不快。品食美味的确是令人忘憂的好法子,卻不是能讓人記起的辦法。往往在結束時,我都會想到那與我而言至關重要的問題。我是因何而亡,又是如何而亡的?我的記憶裏有一個模糊的區域,怎麽擦拭也無法變得清晰幹淨。那裏充滿了霧氣。

這樣,又過了很長一段日子。一天,韶顏陪我在禦花園的萬春亭裏小坐。我看見珍嫔正路過此處。這一年,因太後壽誕,珍嫔與瑾嫔此時已經诏封為妃,只是還沒有舉行冊封禮。我讓韶顏去請珍嫔來亭子裏小坐。我們很久都沒有說過一句半句的。珍嫔向我問安。我看見她将自己裝扮成一個小仙女。我并不為珍嫔的容貌惱怒,而是為了她的眼神。她似乎在努力辨認我,仿佛剛剛意識到在與誰對話,而我若不叫她,她便視我為空無。她屈膝低頭向我問安,我覺得這聲問安言不由衷,既虛僞又矯飾。難道你真的沒看見我嗎?我問。她倒毫不含糊,只說一心想着為太後六十大壽賀禮之事,竟而忽視了亭子裏還有人坐着,何況,這個時辰,恐怕亭子裏有人坐着,也并不合時宜。不錯,這是宮裏午休的時間,但是,并不是每個人都在午休。珍嫔想要說的,其實是另外的意思。

我看到的,是忽視的态度,聽到的,是“不合時宜”的說辭。這讓我反胃。我胃裏空空如也,我在萬春廳裏小坐是為了等午休的時刻,稍後,我正打算去景福宮用膳。我很想,立即,給這個扮作仙女的小妖精以警告,扇她幾個耳光,或是命其拆去頭飾披散頭發待罪長跪。可我并沒有這麽做,而是将手放進嘴裏。這個舉動連我自己都深感疑惑,但是我停不下來,我清楚地知道,我的這一舉動,将被珍嫔視為愚癡。我吮吸手指,直到珍嫔離去。她背轉身,臉上一定帶着嫌惡和訝異的表情。

她的背影就帶着嫌惡與訝異的表情。

我看着珍嫔帶有表情的背影,看了很久。午休的時間白白浪費了,而我的食指一直放在嘴裏。我嘗到了另一種味道。這是一種複合滋味,帶着甜、鹹,和魚的味道。這味道讓我沉迷,也讓我警覺。我的胃裏空空如也,而我正要用午休時間去景福宮用膳。可是,因為珍嫔的忽視和一句“不合時宜”,我對景福宮裏木頭的味道忽而厭煩起來。我回顧那木質裏有股煙的味道。其實那木材裏倒并未有過煙的味道,而是随着珍嫔,我的舌尖上湧來一股煙的味道。我急于用另一種味道取代它,我自覺木頭單純醇厚的味道無法遮掩這煙的味道,我需要更為濃重、更為鮮豔與強烈的味道,而此時,我嘴裏正充滿了渴望中的味道。手指的味道。

我打道回宮,坐在鐘粹宮的屋宇下,望着最好的點心和正餐,覺得自己吃木頭的舉動恐怕要停上一段時間。我在吃上有了新的打算。這似乎是一種瘋狂的冒險,可我抑制不住對自己的欲望,這欲望獨自、孤立,含着愛與恨。當天我吃掉了半截手指。半截手指與半截木頭相比較,不僅微不足道,而且口味相差極大,然而,這兩種東西在材質與含義上都所有不同。手指,能讓我更快地得到滿足。一整天,我是在近乎眩暈的安慰與滿足中度過的。我用護指遮掩殘缺的部分,竟然掩飾得很好,沒有人看出,護指裏面是空的。護指裏沒有指甲、指尖,只有一小段殘留的中指。

這是認識自我的開始。順着血與肉連接的脈絡,也許會找到令我更為在意的問題的答案,我記憶中模糊空缺的部分。吃掉的部分不需要止血,包紮。血很快凝固了,殘缺的地方也開始重新生長,進展驚人。我從未發現我不死的身體裏竟然蘊含這股神奇之力,不僅能迅速愈合傷口,而且能重新長出骨頭、肉和皮膚。這是我不死之軀的有力佐證。而這部分并未含在我的記憶之中,需要重新認識和發掘。我發現了吃手指與吃木頭之間的區別。我吃那些正正規規的木頭僅僅為了單純的味道,也為了單純的安慰。而吃自己卻令我興奮,令我對每一天都充滿激情。後一種吃法區分出兩個截然不同的我,并表明,我即是我自己一切滿足的來源,一切興奮的來源,以及一切饑餓與飽腹感的來源。我能滿足我自己。

所以,我在宮宴上向珍嫔顯露殘缺的手指,其實不是想給她一個警告,而是為了表示我的感謝。我感謝她給我認識自己的機會,也感謝她讓我發覺另一種滋味和食欲。但是珍嫔并不這麽看。她反而認為,這是我對她的警告。

我想,出其不意地,我倒是真給了珍嫔一個警告。警告她的忽視與“不合時宜”。我從珍嫔眼裏看到了畏懼。沒有畏懼就沒有敬重。我從珍嫔的眼神裏終于找到一絲敬畏。通過殘缺,我将她的目光引向我自己。我想她的記憶裏從此便該有我,她的故事裏也不該再繞過我。我不指望皇帝能為所動,也不指望對珍嫔有所震懾。我或者并不能作為噩夢,從珍嫔的記憶裏跳出。可差不多,我的努力已經見效了。雖然大部分時間處在背景之中并刻意隐藏自己,但是,既然我已經讓她見識了我的殘缺,我就不怕她了解我,并進一步看穿我的隐私。到了這個階段,事實上,我倒很想與一個人分享我的隐私。而珍嫔恰是最合适的人選。我漸漸向她展露其他被我吃掉的身體部位,欣賞她眼裏的恐慌與迷惑。而在第二天,第三天,又讓她看到,殘缺又恢複如新,所有吃掉的部分都自行修複了。我是宮裏唯一能更新自己的人,而整個後宮,唯獨珍嫔能看出我的不同與新,這一不同尋常的眼光正是我賦予她,主動交給她的。

珍嫔對我的做法的反應,過了一段時間才體現出來。她打算為我照相,将我的樣子記在特殊的紙上。

照相,我們不熟悉。皇帝将這種東西送于珍嫔,我們無以衡量,這個行為是否有悖祖制。照相在宮廷等級之外,是宮廷制度的漏洞,因而,即便太後也不能說什麽。太後在照相這件事上态度含混,是因為太後的注意力全在六十壽誕上,太後一心想過好生日,卻忽略了照相這一新巧稀奇之物。濫用新巧稀奇之物本身就是一樁罪責,可太後還未意識到這一點。但她總會意識到的,我相信。不過,從這件事上看,皇帝真是耗費了心思。皇帝并不理睬太後的警告,反而耗盡心思要與太後作對。這樣做是危險的。所有與太後對着來的想法,都是危險的,更不要說行為了。

珍嫔從一個蒙着布的箱子裏望着我。據說,那是一件可以代替畫像術的工具。因為這個工具,珍嫔可以對我提要求,讓我的臉對着光,讓我一眼不眨地看着照相,讓我坐正,毫不委婉地暗示我,我的背是彎曲的。她從小箱子裏看着我,而我看不見她。她說,單憑這個工具,可以記下這一刻,我的臉。我怯懦地看着小箱子等着被她記下來。可我知道的常識是,人在死去的時候才會想到要畫一張像,才會想要一張像讓活着的人記住自己。除此,她要一張像做什麽?如果不是用來放在靈柩前,我們是不需要一張像的。但是珍嫔說,你需要。

到底是誰需要?珍嫔到底要做什麽?

我被要求看着幾米開外的小箱子。我看不到她。我不習慣這樣被看。也不習慣這樣看別人。我喜歡待在暗處,背景裏,不被看,卻可以随意看着別人。即便,我有此打算,允許珍嫔分享我的隐私。但此刻,我孤零零,被固定在椅子上,忍受着被看、被注視,而且是在強烈的光線下。我望着她,更多的是想知道,她到底想要什麽。我看到的,是一個古怪的機器。我将手放在膝蓋上,手是新長出來的,我将腳收回長袍裏,腳上有些許殘缺尚未長好。我在被看中漸漸松弛下來。我并無秘密可言,我不過是不想被排除在記憶之外,不被視為空無而已。我想隐匿我的愛好和殘缺,但我并未打算脫離所有人的記憶,尤其是珍嫔。哪怕是珍嫔。這是一個很小的要求,很容易滿足,關鍵在于,珍嫔是否已經意識到我和我的存在。我在這裏,我想說的無非是這個,我在。我要求她重拍。她拍了三次,我也重申了三次,我在這裏,就在你眼前。我的提醒記在特殊的紙上,我會命她每天看一眼我的提醒。

據說珍嫔的那只木盒子已經照了300個人。就是說,有300個人被裝進了盒子。甚至連太後也被計劃裝進這個盒子,與服侍她的奴才,與在她面前卑躬屈膝的嫔妃宮眷們裝在一起,這樣做,是極不合法度,也是大逆不道的。

她一言不發,看了我很長時間。随後,她手指一按,在我們之間燃起一團火光和煙霧。如果她是用照相記下我的話,她也記下了我的手和腳。她可以一言不發。可是火光與煙霧意味着什麽?她沒有問我,為什麽,沒有流露出好奇,疑問,或是探聽秘密的神情。沒有問我吃自己的理由和心得,沒有問我将自己展露在她眼前,所謂何故?沒有問我深埋此間的喻義,沒有問我,我何以是不死的。她沒有意識到這件事,我是不死的。火光之後,她收起照相,說,皇後,照片拍好了。她沒有顧及,我被那一束騰起的火光和煙霧弄亂了。我從椅子上站起來,背離光線,我是被那一束火光和煙霧弄亂了,我想要将自己袒露在我的對手面前的想法随着煙霧消散。從這一刻起,我發現,她不可能改變對我的漠視,即便我拿出誠心誠意打算與她分享我的隐私。這個想法是愚蠢的。突然散開的煙霧給了我一個啓示。我其實就是火光和煙霧,是她窺視完鐘粹宮後得出的結論。從這一刻起,我認定她是我的敵人,再也無法改變。因而,我要名副其實地報複珍嫔。報複她用照相,再次将我排除在記憶之外。

火氣,總是要發出來的。

因此,十二天後,太後給了珍嫔一個更大的警告。太後摔碎了珍嫔的相機。因為珍嫔用那機器采集被攝之人的靈魂。太後砸碎了那只裝了三百多個靈魂的黑匣子。有誰不會這麽做呢,當然要這樣做。盡管,我并未有靈魂離去或是重新歸來的覺察,可我認定,珍嫔該得此罰,該得被褫衣廷杖。事實上,在廷杖之前,太後命我去扇那賤人二十個耳光。我準确地執行了這二十個耳光,一個不少,一個不多。我的手剛長好,皮膚、肉和骨骼都是新的。因而,這二十個耳光扇得十分清脆,十分悅耳動聽。然後,然後,然後,我退到太後身後,将位置留給執行褫衣廷杖的太監。這可是開天辟地一宗大事,比賜死更為嚴重。耳光,加上褫衣廷杖,足夠珍嫔死兩遍了。死,在宮裏我們稱死為駕崩,薨,殁。死對于紫禁城而言是珍貴的,不是輕易就賜予的。賜予最多的羞恥。耳光與廷杖,僅此,就夠要珍嫔兩條命。

太後将奄奄一息,即将晉為妃的珍嫔,降為了貴人。

我如此明确、準确地提醒珍貴人,我的在場。然而,珍貴人的故事裏依然沒有我,她沒有記住出自我之左手和右手的二十個耳光,以及出自太監之手的杖責。周圍圍着那麽些個宮眷,才幾個板子珍貴人就昏厥過去。不是板子和耳光打暈了她,而是羞恥打暈了她。每個人都幫她記住了她的恥辱,也記住了她神昏不語、四肢抽搐的駭人之狀。珍貴人被搬回景仁宮,脫離我的視線,然而我能想象太醫的描述。她抽搐的情形在夜間尤為嚴重,她整夜無眠,心中懊惱。白天,她絕少進食,即便稍稍入睡,也立即從驚恐中醒來。這是一個很重很長的懲罰,有幾次太醫禀奏說,她病勢危重,已經到了用十香返魂丹的地步。可這些都不在她的記憶裏。不僅不在記憶裏,而且,她活了過來。這是一樁奇事。不過,我并不希望她死,我說過,死是珍貴的恩賜。我只希望她記住這一切,記住我。然而,她的記憶卻恰恰舍棄了這一切。就連皇帝的故事裏也沒有我。從此,也許該說從來,他們将我徹底逐出視線,腦際,眼前和耳朵。我站在太後身後,将這一切看在眼裏,記在心上。

我繼續吞食自己,更新自己,我活在我的不死裏。我放棄了珍貴人,即便一年後太後又賞還她妃的封號。我早已知道,皇帝救不了她。沒有人能救得了她。

朝鮮

在我十九歲那年五月的一天,皇帝的生父,醇親王,來體和殿向太後禀報頤和園的工程進展。太後對頤和園不能在壽誕前完工頗為不滿。太後命醇親王着人去将頤和園已經竣工的部分畫下來。這一天,由于我脫口而出的一句話,我奉太後口谕去為皇後拍照,而與此同時,皇帝正為一則來自朝鮮的電函,在養心殿裏來回踱步。皇帝宣總督李鴻章與翁同龢師傅參議朝鮮綿延的禍亂。

皇帝得到了兩種不同的建議。争論的焦點不是朝鮮的亂民,而是日本。根據《天津條約》,若大清出兵朝鮮協助平亂,日本将同時出兵。皇帝在養心殿徘徊,一時難以看清鄰國的局面。前些日子沸沸揚揚的河南教民案至今令皇帝憂心。皇帝在三希堂坐下,香幾上擺着一只無法鳴叫的琺琅彩座鐘,皇帝打開座鐘的琉璃罩子,用小刀擰開旋鈕,取出鐘表的核心部分。朝鮮的使臣候在驿棧,前日,駐在朝鮮的清軍為朝鮮官軍提供便利,以北洋艦隊的平遠艦和蒼龍、漢陽兩艘火輪搭載朝鮮官兵,從海路開赴全羅道首府全州,又有數百人從陸路協助圍剿,然而朝鮮官軍卻一再潰敗。使臣說,東學黨在各地的信徒紛紛起勢,使舉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卷入這場混亂。

皇帝放下手中的琺琅彩座鐘,命王商将所有修好沒修好的玩具都歸入庫房。皇帝騰空了三希堂與東、西暖閣後,立時清爽了不少。第二天早朝,皇帝的大臣們依然無法在争論中取得一致。正反兩方争論的焦點依然是日本。在我為皇後拍第二組照片之際,東學黨又一次大勝,竟一舉攻克朝鮮被稱為三南重鎮的全州。朝鮮王再次請求大清出兵救援。六月,在我為皇後拍攝第三組照片時,李鴻章向皇帝禀奏說,日本駐天津領事荒川來府中拜訪時直言,“韓請兵,勢須準行,我政府必無他意”。李鴻章說,荒川所言與駐朝專員袁世凱傳來的消息是一致的。袁世凱确信日本對大清出兵的态度是,“必無他意”。皇帝問,你确信日本果真“必無他意”?确信。李鴻章說。皇帝命李鴻章着手赴朝救援事宜。8日,李鴻章派葉志超、聶士成率淮軍在牙山登陸。

皇帝尚且不知,這一登陸,大清便無法回頭。皇帝因日本領事的一句“必無他意”,被困在了養心殿和乾清宮。

迷宮

從奉先殿西面繞過去,要穿過一片柏樹的濃蔭。我要去的地方是毓慶宮。我想知道,照相是否能将魂魄拍下來。這件事我想了很久。如果太後滿意我為皇後所拍照片,想必太後會接受我為她拍照的要求。因為照相,我心裏放了很多問題,若是将我想要問的為什麽都列出來,會有一個長長的單子:為什麽每雙眼睛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相關推薦